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admin 2025-01-11 联系我们 2791 次浏览 0个评论

皮肤瘙痒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症状,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与困扰,其特点为皮肤无明显原发性损害,仅感瘙痒难耐,搔抓后可能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中医将此病归为“痒风”、“风瘙痒”等范畴,认为其发生多与风、湿、热、燥等邪气侵袭人体,或因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本文旨在探讨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辨证论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病因病机

1、风邪侵袭:中医认为“风善行而数变”,风邪易侵袭人体肌表,导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皮肤瘙痒,风邪又可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多由自然界的风邪直接侵袭所致,内风则与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畅等因素相关。

2、湿热蕴结: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因素可导致湿热内生,湿热下注或泛于肌肤,阻遏气机,使皮肤腠理闭塞不通,从而引发瘙痒。

3、血虚风燥:长期慢性病、失血过多或饮食不均等可致血虚,血虚则不能濡养肌肤,加之风邪外袭,易致肌肤干燥、瘙痒。

4、血瘀阻络:外伤、情志内伤等因素可致血瘀,血瘀则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从而出现瘙痒。

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二、辨证分型

1、风热型:患者多表现为皮肤瘙痒剧烈,遇热加剧,伴有红斑、丘疹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疗宜疏风清热,常用方剂如消风散加减。

2、湿热型:患者常感皮肤瘙痒难忍,伴有皮疹红肿、渗液、糜烂等,口苦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应清热利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3、血虚风燥型: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皮肤干燥脱屑,瘙痒难忍,夜间尤甚,伴有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症状,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治疗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

4、血瘀型:患者多有外伤或情志内伤史,皮肤瘙痒伴有痛感或结节、瘀斑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治疗应活血化瘀、通络止痒,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三、治疗原则及方法

1、内治法:根据辨证分型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内服治疗,可辅以中成药如防风通圣丸、肤痒颗粒等以增强疗效,对于血虚者,可适当补充铁剂和维生素C以促进造血;对于湿热者,则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2、外治法:包括中药熏洗、外敷及针灸等,对于急性期患者,可采用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中药煎水熏洗患处;对于慢性期患者,则可用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中药煎水外洗或外敷;针灸治疗可选取曲池、血海、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治疗。

3、生活调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不良刺激;注意饮食调养,忌食辛辣、鱼腥发物及烟酒等;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内伤;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

四、案例分析

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张某,女,50岁,主诉全身皮肤瘙痒3年余,尤以夜间为甚,查体见皮肤干燥脱屑,伴有抓痕及色素沉着,舌淡苔薄白,脉细数,辨证为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给予当归饮子加减治疗(当归、生地、白芍、川芎、荆芥、防风等),并辅以外用润肤止痒药膏及针灸治疗(取穴曲池、血海),经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继续巩固治疗2个月后痊愈。

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症状体征及舌脉象等综合分析病情后进行辨证分型并选择合适的方剂及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并减少复发率,同时生活调护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从源头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中医辨证论治在皮肤瘙痒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山西黄河医院,本文标题:《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79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